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全球化世界觀

全球化世界觀的在地行動─
從文化差異和性別差異迷思中的全球社群

胡寶林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兼院長
摘要

自從冷戰結束及共產主義的高牆倒下後,全球的經濟和資本流動加速。在網際網路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化已經成了當代最重要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現象。事實 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始,世界的視野開始落在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和資源匱乏的生存議題上。「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全球生命共同體合作概念早就預告了全球化現象趨勢的不歸路。
儘管許多全球化恐懼議論的焦點落在經濟和資本的全球掠奪化,造成全球大吃小的不均現象;而樂觀者則希望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能豐富學習相異文化的特色,而非煙沒弱勢文化或邊緣文化。
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下,許多就業機會改變了「終身飯碗」的常態,每個人不但要具備跨國、跨領域工作的本領,同時更要調適異國文化的衝擊。
當前的就業人口已經隨全球化浪潮在本地或全球流動,職業、地位和角色可能會數年一變。家庭或兩性離異將劇增。
本文特別關注當代女性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地位和角色,如何免於從被傳統父權宰制的歷史習性變成邊緣化的性別差異犧牲品。就業人口的流動或「經濟難民」的可能 「入侵」,不僅會釀成文化差異的衝擊災難,更可能令當代的文化價值崩潰。本文認為應正視文化全球化的融合將文化差異「混種化」,形成世界公民的更廣大胸 襟。
挽救全球化經濟壟斷,環境惡化及文化與性別偏見的危機,必要在全球網際網路的「想像社群」和地方的「生活社群」釀造公共論述的氛圍,而且人人養成日日論述 的習慣。女性在家庭中本有「一家之主」的「榮譽主婦」地位,但其「生產價值」一向不被經濟體系承認,主婦的地位只不過是媳婦一朝熬成婆的管家。儘管今日職 業婦女人口增加,許多女性爭得的社會地位也不過是與男性爭奪工作權,或與丈夫比房產的女強人。
傳統婦女認命自己「養育勞動」的角色,導致「負面自我」和「自我殖民」意識,一味保住自己的「陰柔氣質」。本文認為婦女應發揮天生管家的母性,不僅要主導 家庭中的「真正管家」地位,在家庭中爭權,勇於擔負家庭教育的世界公民新使命,更應在社區生活中結社,教育「日理萬機」,卻無暇理睬親子教育和全球危機的 男人,共同走進全球化論述的「想像社群」,一起面對那「不願面對的真相。」

關鍵詞:全球化、世界主義、生命哲學、性別差異、文化差異、全球社群
(PDF格式文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