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全球化世界觀

全球化世界觀的在地行動─
從文化差異和性別差異迷思中的全球社群

胡寶林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兼院長
摘要

自從冷戰結束及共產主義的高牆倒下後,全球的經濟和資本流動加速。在網際網路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化已經成了當代最重要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現象。事實 上,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始,世界的視野開始落在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和資源匱乏的生存議題上。「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全球生命共同體合作概念早就預告了全球化現象趨勢的不歸路。
儘管許多全球化恐懼議論的焦點落在經濟和資本的全球掠奪化,造成全球大吃小的不均現象;而樂觀者則希望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能豐富學習相異文化的特色,而非煙沒弱勢文化或邊緣文化。
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下,許多就業機會改變了「終身飯碗」的常態,每個人不但要具備跨國、跨領域工作的本領,同時更要調適異國文化的衝擊。
當前的就業人口已經隨全球化浪潮在本地或全球流動,職業、地位和角色可能會數年一變。家庭或兩性離異將劇增。
本文特別關注當代女性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地位和角色,如何免於從被傳統父權宰制的歷史習性變成邊緣化的性別差異犧牲品。就業人口的流動或「經濟難民」的可能 「入侵」,不僅會釀成文化差異的衝擊災難,更可能令當代的文化價值崩潰。本文認為應正視文化全球化的融合將文化差異「混種化」,形成世界公民的更廣大胸 襟。
挽救全球化經濟壟斷,環境惡化及文化與性別偏見的危機,必要在全球網際網路的「想像社群」和地方的「生活社群」釀造公共論述的氛圍,而且人人養成日日論述 的習慣。女性在家庭中本有「一家之主」的「榮譽主婦」地位,但其「生產價值」一向不被經濟體系承認,主婦的地位只不過是媳婦一朝熬成婆的管家。儘管今日職 業婦女人口增加,許多女性爭得的社會地位也不過是與男性爭奪工作權,或與丈夫比房產的女強人。
傳統婦女認命自己「養育勞動」的角色,導致「負面自我」和「自我殖民」意識,一味保住自己的「陰柔氣質」。本文認為婦女應發揮天生管家的母性,不僅要主導 家庭中的「真正管家」地位,在家庭中爭權,勇於擔負家庭教育的世界公民新使命,更應在社區生活中結社,教育「日理萬機」,卻無暇理睬親子教育和全球危機的 男人,共同走進全球化論述的「想像社群」,一起面對那「不願面對的真相。」

關鍵詞:全球化、世界主義、生命哲學、性別差異、文化差異、全球社群
(PDF格式文件)

禪與創造力

禪與創造力

胡寶林

禪是什麼?禪即是「禪那」(dhyana),亦即是「悟道」。


禪的源頭是佛祖釋迦牟尼。

佛 教是西漢傳入中國,佛祖被神仙化,初期用老莊道家語言解釋,以《安般守意經》──即呼吸吐納方法的「小乘佛法」為主,與中國的方術及老莊的「無為」結合, 到了魏晉,求仙方術被魏文帝曹丕等批諷,佛教充分地被玄學化,以「大乘」的般若佛學發展,形成許多宗派,一直到今天。主要是小乘及大乘兩大宗派的佛法差 別。小乘比較接近印度的念佛修行,大乘注重「無我」、「性空」的不同於印度修行的哲理頓悟。 佛祖自印度教脫離,開創了體現宇宙生命的悟道之法,基本上不像宗教,而是哲學。

佛祖的宇宙生命悟道可以用「緣起性空」四字為總括詮釋。

──即萬物生成的因,用科學的說法是「演化」,所以有「機緣」的說法,「機」即是合時合地合理的機會。

性空──「性」即萬物顯現的性質、特性,其實不斷在變化,我們見到的「性」,其實只在當下見到的樣子,也就是這一刻、這秒見到,下一刻就不一樣。所以我們每一刻對萬物的詮釋、命名,都是「空」的,不真實的。所以「我」是什麼?「真我」在哪裡?

真我即是「本我」,我未出生前就有的萬物法則,即「眾生是佛」。一切外在世界,包括每個人的「我」,都是「無相」(即假象),我們要的是「實相」、「真如」(如是原來如此的領悟),了解到萬物的法則,就了解「佛」,人就才是「真人」。


<生死宇宙同體>

佛對生死的看法就是一切既「無常」亦「有常」,認識萬物的「緣起」法則秩序,就掌握生命的真義,「緣起」就是創造生成,這「緣起」也不是完全偶然不可控的。

生,就是「四元和合」,「隨其所宜」(四緣就是地水火風,亦即「四大」)
死,就是「四元離散」,「各安本位」(佛祖弟子文殊所言)

四緣即是代表萬物,萬物的生滅及運行秩序,有一定的規律,正如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好幾十億年的細胞組合,細胞不斷換新,每七天就全部換新,皮膚每月換一 次,胃壁每五天變新,肝每六週……一年之內百分之九十八的身體內原子粒全部換新。所以身體其實是一個小宇宙。DNARNA、酵素、蛋白質、糖的燃燒能量 傳送血糖成為新陳代謝……不斷循環(其實即是輪迴)。所以,生命是一個過程、宇宙運行是一個過程、是能量及電子、量子力場的運作。因此嚴格來說,宇宙、身 體、萬物都是非物質的當下現象而已。猶如電影也是無數鏡頭映像的虛幻過程。人生最重要的是去主宰映像過程,演一場好戲。萬物都存在著秩序自行調控的智慧 (即量子力場的排列)。可謂「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動物,尤其是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意識去主宰我們的身體內分泌、賀爾蒙、腎上腺, 意志力可驅動身體內的變化,我們如果盡力盡意去令身體的秩序維持得少有差錯、延長壽命變化的損耗速度,而且和群居共生的世界互動,發揮意識的平衡,「同體 慈悲」,並不斷創造共生有益的見地,就是生命意義。此生就值得!智慧和意識才是接近「真我」、「本我」,但意識也會不斷的變,「真我」也只能是極力追求, 也求不到的,因為「真我」不在我之中!真我就是宇宙同體。


<去我執與無所住心>

因此,佛祖的教導是要每人回到本我,悟出道理,不能外求,知道本我,就能「去我執」,不執著當下的「我」,不執著所有代表我的財富、名譽、榮耀、外貌、利益,就能「明心見性」(本性),看見「本我」就是「意識連續總和」的本領。

禪,是由達摩從印度東來,排?各種像宗教的佛教宗派,用佛祖傳衣缽給二祖時說的「教外別傳」,不要那時唐代盛行的玄化式之佛教,回歸佛陀,用「直指人 心」、「不立文字」(不能多說,全靠修行),首先「頓悟」(看到自然現象突然理解)宇宙的不二法門,然後再靠不斷修行,為求「去我執」,對一切現象、慾望 均「無所住心」、「過眼雲煙」,即看見很喜歡的東西,不一直去想它,真不易啊!這就是禪!看世界,金剛經有所謂「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 眼。我們看世界多數只用父母生我的「肉眼」來看。學禪至少要有慧眼,慧眼即不僅有智慧,還有修持到的智力,即實踐力。

世界並沒有時間、空間這回事,都是我們的感覺;也沒有色彩這回事,都是我們的眼波。所有這些都是經驗教會我們如何看,但我們必須了悟看到的現象都是無常,不斷變化!我們若把看到的經驗概念化,就不再有新發現了。

因此,禪不念經、念佛,但讀好經文只是為了悟法悟道,堅強自己。禪就在世界當中,所以有所謂「生活禪」、「世間禪」,我們順應世間一切的運作原則,有能控 也有不能控,不牽掛所有的緣,「萬緣放下」、「五蘊皆空」(蘊即各種感受),人生就少悲苦,常喜樂,(智慧的狂喜),即能「轉物而不被物轉」這世界就是在 我的意識澄明中。


<共生與禪機>

所 以佛陀(不是後來的各種佛教宗派)不是神、是智者,佛法是內心頓悟之法,不是宗教,要每個人自求。佛法不講永生、靈魂,現在的身體不斷變化甚至死後的灰燼 和泥土互動就是永生。真正的靈魂是人與人,人與物的感應傳承,是意識力量的交融,是細胞電子振動的感應。其實,刻刻都是永生。天主基督古經的教義講到太初 就有「聖言」,聖言可看成就是萬物的智慧或佛經的「般若」、量子力場的秩序,上帝也可說是「真我」的化身或源頭,若每一刻的我都能回到真我,就越近上帝。 人類有幸憑著超乎動物的高度意識力量,因群居合作而有了文化(各種制度和價值意義),但是文化的成就也不能定位,要時時檢討改造,才有禪機(共同生存的機 會)和見地,文化其實是佛的所謂「同體大悲」──即生命共同體的關懷、社會大眾福利的關懷。佛法修行中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即佛恩(教 我)、父母恩(育我)、國家恩(護我)、眾生恩(分工助我),這是很有意思的社會仁愛、關懷,「下濟」就是救助、改造。了解「緣起性空」似乎不難,知道 「無常」而去接受不易,要做到佛禪的「萬緣放下」、「無所住心」、「心如牆壁」真難啊!

我們其實都是「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


<創造力與無念盡通>

中 國禪學是佛學的正本清源的革命。佛陀講道的最佳依據是金剛經,當初搞革命的六祖(從達摩算起)是從五祖弘忍開導後認識金剛經的真諦,與弟子講了口述的「六 祖壇經」。事實上中國禪不完全等於始於印度或是佛教其他宗派的「禪那」,也不同於莊子的空無自然哲學「齊生死」;更非神道的玄學。根據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 拙比較,「禪那」是一種「無常觀」,即是到了一個連無意識都消失的恍惚境地。但中國「禪」卻是講求在一剎那破壞積聚的知性和理性同時的精神變動。這種變 動,即「一悟即至佛地」,到達通透的解脫感知和從未有過的愉悅與歡樂狂喜的高峰體驗。這種體驗不僅是與萬物齊觀;更不是天主教與神共存的觀想,而是脫離 「宇宙同體」或不管神有沒有創造了宇宙萬法的冥想。禪的體驗是要「抓到了活在『生』的理由,繼續自己的創造工程的一種滿足感。」(鈴木大拙)

禪 的體驗是從自然回到本心自性,獲得自我生命充分自由的滿足感,亦即從「禪機」獲到「生機」的快樂。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是不要言說,而是一剎那 間揚棄僵化的知性,直覺事物的真實面。這種解脫知識束縛的自由卻又非我行我素的孤行者。慧能的六祖壇經把金剛經的精華一再覺醒,把佛學的更有生命創造觀點 強調出來,就是「無念、無相、無住」和三身佛「法身、化身、報身」的恢宏架構。無念者,「於念不念」;無相則「於相而離相」;無住其實又回到「念念不 住」。這三種修持是入世的,即「在色界而不惑於色」。「念念不住」即「心無所住」;這就是創造力的基本條件--即時時不執著一種固定的想法,要「去我 執」,才有「改變觀點」的契機出現。至於三身,化身又是千百億共生變化的歷程,報身即是「念念善」,世界才能共生、依歸、行願、互報、感恩。總而言之,無 念和念念不住則是「十方通透」的最大心靈自由基礎和創造力基礎。也有學者把西方現象學和禪學比較,現象學中的「在時間中存有」有自性了悟之實在感,「把事 物本質放在括弧內,存而不論」,有「去我執」味道,「合世界性」或「對世界煩心」則有一點點「報身佛」的意象,卻又不那麼恢宏,而現象學並不論萬物生死的 終極卻只論事物本質天地神人的現象。

中國禪學講求當下頓悟的這種經驗,其實人人均有過,就是「原來如此」、「早知道如此」的一時領悟。但偶然的「頓悟」又有何用呢?如何求得日日禪,就得靠 日日修,持日日頓悟。不一定要靠打坐,雖然打坐可以把心氣調和,令精神得到休息,享受無念,不過,打坐不一定能「明心見性」,自然頓悟。我知道有人時時打 坐,遇到不順心事還是大發脾氣的。時時頓悟有點像法蘭克福學派的霍海默(Horkeimer)和阿多諾(Adorno)的啟蒙辨証哲學。所謂「日日自我啟 蒙」的否定與創造。

一般學理說到創造力多數集中到能力的本質陳述,舉凡想像力、聯想力、才能、敏感、好奇、行動、挑戰等等的心智狀態和能力。我認為有人綜合為「改變觀點」 四個字為最佳的「無住心」和「去我執」寫照。然而各種想像力、聯想力所產生的新主意或新觀點,怎麼知道是最好的呢?判斷之能力何來?又有人 (Isakaen & Treffinger)把創造力的解決策略歸納為「擴散階段」即創意發祥和「聚斂階段」即分析評斷力,兩個綜合的步驟才是創造力的完成。也可以說前者是右 腦的,後者是左腦的。我時常教導學生,有創造力要會玩、會質疑、判斷,但也要懂得判決的價值,我用「左手玩把戲,右手舉明燈」來比擬創造力的人格特質。用 論語的說法是「亦狂亦狷」--狂者激進,狷者有所不為的智識份子人格。

創造力不等同於僅是從事藝術活動,雖然阿多諾等有倡言「藝術革命」的社會改革胸懷,畢竟高峰極致的藝術作品能影響到一個重要人物的心靈

而決定革命(改革)的不多,(藝術多數是撫慰心靈或是一時忘我的美學經驗)。創造力應該有更大的社會意義和貢獻。否則,連詐騙偷盜都是大創意家呢!

圖表一、八個創意習慣(胡寶林繪製)

圖表二、八個創意習慣中英文對照(胡寶林繪製)

美 國心理學家創造力研究者契克森米哈賴(Csiksentmihalyi)提出Creativity,有小「c」與大「C」。即小「c」是個人生活要依靠的 生存策略或許許多多小點子大王;但是大「C」必須要對公共生活和社會福祉有貢獻價值。這個大「C」不就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的功德嗎?所以,頓悟的禪有更恢 宏的人生價值,要像儒家的「以天下為己任」要「愛人如己」,如基督福音的「地上鹽」和「背十字架」,屬於宗教革命家歷史上的耶穌也曾說「我來是送刀劍,不 是送和平」,他的冒險改革膽量,觸犯了保守的猶太神職集團,最後背了十字架,為人類贖罪,其創造力可謂勇不可檔的大大「C」呢!總的來說,禪的頓悟是一種 個人內心自性對生命力明悟的哲學修持,要到報身行善的團體意識的境地,似乎不得不發展為宗教的集體力量。禪宗似乎又沒有創出一套所謂斂聚性的分析評斷方 法。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了,創造性的大「C」還是不能僅靠念念善之功哩!

下面是筆者近年整理「八個創意習慣」的模型,前面六個習慣都屬於平時的修持與修練功夫,沒有捷徑,最後的兩個「改變觀點」和「綜合靈感」是最重要的。綜合 就是斂聚的功夫,可能是價值分析判斷,也可能以平時創意經驗和知識,直覺地綜合頓悟,不需太多分析。所以頓悟是禪宗的一種經過「大死一番」的歷程。禪師們 從許多佛經中得到許多知識和覺悟,不過,他們的歷練還是靠禪公案的話題,反覆對話,雖然他們少有在實際生活中用創意有所發明,但在許多決策建議中卻又時時 能另類思維或化整為零呢!


結論

禪 的「無住心」是時刻改變觀點的創造力動能。無念為本其實是「於相離相」,「於念不念」才會「念念不住」地把觀點改變過來,變成點子大王。不住就是不僵化才 會獲得創意的自由。中國禪的悟頓性空哲學有許多老子的無為的自然玄學相似之處。老子的自然不是大自然的齊物觀,也是講不必管他的混沌天地之道的宇宙生命自 然,老子的無為是為而不為,如行雲流水,「功成弗居」。這就是無住心。

禪的頓悟對人生最大的貢獻是「解脫」,一切看透,個人不會鑽牛角尖,創意無窮,不會有悲傷,只會有狂笑、暗笑水月人生;然而在渡人「解脫」方面,在歷史上 只做到個人心靈的得道修持援助,到了晚期,在台灣的社會,才出現了慈濟功德會的這種世界性的社會服務領導。基督教早在中古時代已有許多救助孤苦貧病生收容 所和醫院、教育的事業,一直到今天,因基督教有十字架的精神,然而精神病苦解脫方面是靠神,不是靠自己的「明心見性」,所以就比較不那麼瀟灑。

生命哲學的終極意義是生生不息的創造。基督思想是人生有使命協助上帝繼續完成創造天地的工程。然而,禪和老子或量子力學都沒有解決「緣起性空」和那測不準的 混沌是如何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成為今日的有序宇宙。這種奧秘,基督思想就歸結到神的創造和神繼續眷顧人類,而且相信以復活和永生做為獎賞人類協助繼續創造或 改造的功德。我們的人生哲學,如果要冥想生命宇宙的奧秘,就相信上帝;感覺無助,就祈求上蒼。如果能頓悟宇宙生命其實是不斷共生變異的合成組織體,就心無 所住,行雲流水處處解脫,處處禪機。這禪的「於相離相」卻又不教我們如何待人處事,這可得靠孔家店的「據德、依仁、遊藝」之道了。如果非要義所當為去做一 個決策的領導者,恐怕不得不熟讀老子的政治哲學了。如果還要創業,現在不是流行孫子商戰法嗎?不過要商戰,就難以「於相離相」、「功成弗居了」。還有十年 前流行的「第五修煉」的「學習型組織」的自我超越企業教戰,回到組織系統結構這些複雜的環節中去找到問題所在,真非要「去我執」和用系統分析的技巧不可 了!人生就是要步步為營,所有的創造的功德,到底為的是什麼?地球已頻臨滅絕的危機,我們能不時時以世界觀自省創意的價值為何嗎?這個地球,只有一個世 界,一個共生的靈魂,變來變去,都是為大家過得更好,更有意義更實在的人生片刻啊!筆者歸納的八個習慣,如果不是指向今日世界觀的永續發展和全球化貢獻, 則創意只為fun,也只不過是一個個人小小的「c」而已!

生命札記

生命哲學表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人物專訪

學歷經歷

胡寶林教授簡歷

學歷
瑞士蘇黎世國立工業大學建築碩士暨國家建築師(1974)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1969)
瑞士蘇黎世F+F實驗藝術學院創作班結業(1974)
 
現職
退休教授、畫家、散文作家、詩人

 
曾任教職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專任教授兼院長(2005~2008)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主任(2005~2008)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教授(1994~2011)
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2005~2007)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系主任(2002~2005)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生活環境研究室主持人 (1994~2011)
胡寶林設計研究室主持人 (1994~2011)
中原芳鄰成長園社造中心主持人 (2004~2014)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2002~2011)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客座教授(2010~201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系兼任副教授(1994~2001)
中華民國社會大學未來領袖學院講師(1995~2001)
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系講師(1987~93)
奧地利依斯布魯克大學兼任講師(1987~93)
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81~86)
維也納第七區小學家長參與教學專案教師(1987)
台南市德光女中兼任美術教師(1968~1969)
 
參與重要公共服務與經歷
奧地利中華僑校顧問 (2012~)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1999~2011)
內政部營建署96年度「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評審委員(2006~2007)
台灣室內空間設計學會理事(2005~2007)
基隆市社區規劃師培訓顧問(2004~2006)
中原大學設計學研究學報主編(2005~2008)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2006)
台北市民政局公民會館設計評審委員(2001~2002)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生活圈計劃評審委員(2002)
中原大學全人關懷九二一大地震賑災重建行動小組總幹事(1999~2001)
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1999-2002)
桃園縣政府城鄉風貌改造計劃「鐵道桃花園」總顧問(2002~2003)
中原大學集集民間重建工作站主持人 (2000~2005)
台北市藝術節諮詢委員(2002)
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2002~2004)
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2000~2005)
台北市市長顧問(1995~1998)
內政部環保署全國辦公室環保評審委員(1998)
內政部營建署魅力城鄉大獎評審委員(1998)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改造計劃評審委員(1998)
花蓮新象社區交流協會顧問(1996~2000)
偶偶偶劇團藝術顧問(2002~)
無獨有偶劇團藝術顧問(2002~)
九歌兒童劇團藝術顧問(1989~)
魔奇兒童劇坊藝術顧問(1986)
台北市信心幼稚園顧問(1982~1986)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特別顧問(1982~1986)
 
實務經歷
任職設計師於蘇黎世、慕尼黑、維也納、台北、三藩市等地建築師事務所9年
樣房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主持人(1999~2018)
中原大學設計中心專案計劃主持人(2000~2008
台北市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特別顧問(1994~1995)
蘇州市政府建築設計院專案顧問(1993)
台北市陳鴻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顧問(1982~1985)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創始主持人(1981~1994)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都市設計研究室協同主持人(1986~1994)
 
獲獎

成就獎
文建會第二届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獎(2009)
教育部新校園運動貢獻獎 (2003)
台北市第四屆文化獎 (2000)
奧地利柯諾那總統藝術創作獎 (1990)
台北市都市設計獎 (1995) (中原大學室設系生活環境研究室)
台北市都市設計獎 (1996) (中原大學建築系都市設計研究室)
 
競圖獎
台灣主教團秘書處及天主教台灣總修院改建規劃設計競圖首獎 (2005)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台北市道明國際學校校園規劃設計工程競圖首獎 (2004)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教育部92年「中原大學創意校園空間營造計畫」相當推薦獎 (2004)
台北市國家級創意設計中心競圖第三名 (2003) (與德來設計公司合作)
花蓮海星小學設計競圖首獎 (2000) (與樣房顧問工程公司合作)
台北市達人女中設計競圖首獎 (2000) (與樣房顧問工程公司合作)
桃園大崗國中設計競圖協同設計第三名 (1995) (與李灼明合作)
中原大學理學院大樓協同設計競圖二獎 (1996)(陳鴻明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中原大學土木系館大樓顧問設計競圖首獎 (1985) (陳鴻明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奧地利Braunau市鎮都市設計品質重整計劃入選獎 (1978) (Eckhard & Hubner建築師事務所)
瑞士藝術家年展入選獎 (1972)
 
研究成果
 
A. 期刊與專業雜誌論文
  • 1. 胡寶林,1995,<西方傳統都市天空線的「天國秩序」和「地上秩序」>,《台灣建築報導雜誌》3:12-18
  • 2. 胡寶林,1999,<從社區共生的理念探討托育機構/幼稚園所之教保空間模式>,《中原設計學報》1(1):109-128
  • 3. 胡寶林,1999,<超乎美化都市景觀的公共藝術涵義>,《屏東藝文雙月刊-文化生活》2(6):32-38
  • 4.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6-13
  • 5. 胡寶林,2001,<呼應一個歐洲的「回歸生活環境教育」案例-維也納第七區史提夫特小學三年級的方案教學>,《美育123:6-15》,台灣藝術教育館
  • 6. 王淑華、胡寶林,2002,〈全球環境公害議題融入國小美術環保教材課程之研究〉,《中原設計學報》,4(1):67-85。
  • 7. 胡寶林,2003,<古蹟,歷史建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建築雜誌Dialog5月》,69:50-57。
  • 8. 胡寶林、盧智敏,2003,<身體實踐的參與式環境設計教育-一個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的案例>,《美育》136。
  • 9. 胡寶林,2006,國科會研究,<當前台灣專家及執行單位對公共藝術思潮反映於設置作品之研究>,《中原設計學研究》9(1):17-42。
  • 10. 胡寶林,2004,<台北市捷運車站及其公共藝術反映站名及地緣脈絡美學表現之研究-以新店淡水線為例>,國科會研究。

B. 研討會論文
  • 1. 胡寶林,1995,<從都市文化觀點論公共藝術與都市景觀>,高雄市立美術館,國際研討會。
  • 2. 胡寶林,1996,<從社區共生的理念探討托育機構之遊戲空間>,《第二屆兒童遊戲規劃與安全研討會》,台北建築學會主辦。
  • 3. 胡寶林,1997,<從現象學探討兒童生活世界「舞台」與行為表現力>,《「理想風格」開放教育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
  • 4. 胡寶林,1998,<人性化都市生活與公共空間>,《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中國哲學會主辦。
  • 5. 胡寶林,1998,<下世紀永續都市議題下的城市意象>,國際都市發展協會第二十二屆年會(INTA22),營建署主辦。
  • 6. 胡寶林,1999,<邁向創造力互動啟發的遊戲創作教育實務>,《遊戲創作視覺藝術研討會》,15-26,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 7. 胡寶林,1999,<融入校園生活的戲劇教學>,《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 8. 胡寶林,2001,<傢俱設計「少與多」的昨日與今日>,《現代美術 月刊97期》,《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學會2001年福州年會論文集》,主題:二十一世紀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
  • 9. 徐瑱慧、盧怡安、胡寶林,2002,〈公共藝術與本土城市藝術的遇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多元與參異,267。
  • 10. 胡寶林,2002,〈校園公共藝術之參與和營造-以兩個實驗案例論述〉,《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文建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 11. 胡寶林,2002,〈場所精神的催化器-設計改造中原大學「室設愛樓」的理念與行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249。
  • 12. 胡寶林,2002,<專業教育全人教育之跨領域統整>,《雲南大學兩岸全人教育研討會》,中原大學。
  • 13. 胡寶林、陳欽河,2002,<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14. 胡寶林,2003,<社區營造與社區規劃師制度之研擬再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二屆論文集,467-469。
  • 15. 胡寶林,2003,<埤塘的文化價值與藝術性>,桃園台地埤塘文化學術研討會。
  • 16. 胡寶林、林志銘,2003,<公私部門執行公共藝術的社會推廣意義-中原室內設計研討會 17. 胡寶林,賴昭樺,2003,<由社區共生理念探討民生社區國小戶外學習空間之脈絡-以民生社區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討會第二屆論文集,505-532。 18. 胡寶林、洪瑩甄,2003,<鶯歌陶瓷博物館場所精神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討會第二屆論文集,287-308。
  • 19. 胡寶林、林純萱,2004,<西方建築中樓梯之儀典性與景觀性表徵類型演變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三屆論文集,1-21。
  • 20. 胡寶林、應夢萍,2004,<閒置空間中互動式舞台空間之「相互感應」與「時空辨證」之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三屆論文集,225-250。
  • 21. 胡寶林、侯景耀,2004,<台灣地區學者與藝術工作者在文獻中對公共藝術之多元見解>,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三屆論文集,463-484。
  • 22. 胡寶林,2004,<從現象學和生態主義觀點論二十一世紀環境美學與環境教育>,東吳大學「哲學與文化」研討會。
  • 23. 胡寶林、邱馨慧,2005,<台灣室內設計相關雜誌解讀初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四屆論文集。
  • 24. 胡寶林、詹雨妮,2006,<社區營造方法中的社區藝術>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第五屆論文集。
  • 25. 胡寶林,2006,<全球化世界觀的在地行動-從文化差異和性別差異迷思中的全球社群>,《性靈、身體、美容-現代女性美的追尋研討會》,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
  • 26. 胡寶林,2007,《台灣家具產業協會TFPA第一屆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從室內設計的角度看台灣家具的發展>
C. 專書
  • 1.   胡寶林,1982,詩集:《去國》,台北:光啟社。
  • 2.   胡寶林,1982,畫集:《無雲天》,台北:尋氏。
  • 3.   胡寶林,1986,《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
  • 4.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
  • 5.   胡寶林,1987,《立體造型與積極自我》,台北:遠流。
  • 6.   胡寶林,1987,《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台北:遠流。
  • 7.   胡寶林,1990,《奧地利文化政策》,台北:文建會。
  • 8.   胡寶林,1992,《失巷的文明》,台北:業強。
  • 9.   胡寶林,1994,《住在那裡》,台北:東華。
  • 10. 胡寶林,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北:中山文庫/台灣書站。
  • 11. 胡寶林,1998,《居家生活的美化與創意》,50-60《社區生活講座專輯》,台北:                                      市立社會教育館。
  • 12. 胡寶林,1999,《人性化都市生活與公共空間》,沈清松主編《文化的生活與生活                                        的文化》,167-192,中國哲學會,台北:立緒。
  • 13. 胡寶林,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抽象抒情水墨》,蕭瓊瑞 著,                                                    pp. 131-141,台北:文建會。
  • 14. 胡寶林,2004,《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學校建築的參與式設計》,台北六合。
  • 15. 胡寶林,2005,《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藝術家。
  • 16. 胡寶林,2007,《創意護照》,中壢: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17. 胡寶林,2008,《松下問高人》,中壢: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18. 胡寶林,2010,《創意校園與公共藝術》,台北:六合。
  • 19. 胡寶林,2010,《伴手札-胡寶林素描集》,中壢: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20. 胡寶林,2010,《筆舞江湖四十年-胡寶林畫集》,中壢: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D. 技術報告
  • 1. 胡寶林、喻肇青1984,<台北都市景觀計劃研究>,台北市政府委託(主持人)。
  • 2. 胡寶林、喻肇青,1985,<台北市都市設計與實施地方設計研究-以永康街為例>,台北市政府委託(主持人)。
  • 3. 喻肇青、黃文亮、胡寶林,1986,<基隆市明日遠景計畫>,基隆市政府委託(協同主持人)。
  • 4. W. Holzbauer、胡寶林,1988,<北京鑄鐘廠地區更新計畫>,北京清華大學委託。
  • 5. HGHB,胡寶林,1988,<新竹科學園區第3期主要計畫>,新竹科學園區委託(計畫經理)。
  • 6. 胡寶林,1992,<蘇州北大門火車站廣場與河濱發展計畫>,蘇州設計院委託(主持人)。
  • 7. 喻肇青、郭肇立、胡寶林,1995,<抗戰勝利暨光復紀念碑與都市紀念空間之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協同主持人)。
  • 8. 胡寶林,1996,<托育機構空間設計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主持人)。
  • 9. 胡寶林,1996<永康公園與周邊道路環境改善設計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委託(主持人)。
  • 10. 胡寶林,1996,<金門山外羅神父紀念公園設計研究>,天主教方濟教會委託。
  • 11. 陳其澎、胡寶林,1999,<九二一震災後重建經濟資料調查工作報告(南投縣即集鎮部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
  • 12. 陳其澎、胡寶林,1999,<九二一震災後重建歷史性建築勘查調查工作報告(南投縣即集鎮部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
  • 13. 胡寶林、陳其澎,2000,<文建會委託「美化公共環境」家園再造-公共環境營造子計畫集集鎮家園重建計畫>,(與陳其澎共同主持)。
  • 14. 劉華嶽、陳其澎、胡寶林,2003,<桃園縣綱要計劃>,桃園縣政府委託(協同主持人)。
  • 15. 胡寶林,2002,<鐵道桃花園-桃園縣政府雙子星暨衛星市鎮車站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桃園縣政府。
  • 16. 胡寶林,2004,<設計合院生態村-92年度教育部「大專院校創意校園營造計畫」>,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17. 胡寶林,2005,<楓香詩園-93年度教育部「大專院校創意校園營造計畫」>,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18. 胡寶林,2007,<永續關懷創意學院-95年度教育部推動「大專院校創意學院計畫」>成果報告,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E. 雜誌論述
  • 1. 胡寶林,1996,9月<淺論兒童水墨畫的開放美育>,《美育月刊》。
  • 2. 胡寶林,1997,5月<從居家到社區的綠色生活>,《人生雜誌》,第165期。
  • 3. 胡寶林,1997,3月<居家設計與生活設計>,《當代設計雜誌》,第52期。
  • 4. 胡寶林1997,5月<童年時光與都市圖象>,《光寶文教雙月刊》,第19期。
  • 5. 胡寶林,1997,3月<「邁向21世紀」的校園環保>,《我們的教育雙月刊》。
  • 6. 胡寶林,1998,6月<兒童生活世界「舞台」和行為表現力的互動>,《師友雜誌》,第372期。
  • 7. 胡寶林,2002,<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角色和參與決策的技巧>,《公共藝術簡訊》,38、39期,2002年9月10月,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 8. 胡寶林,2003,<解下公共藝術的真善美外衣>,《今藝術》,第132期:63-67,《文建會2002公共藝術年鑑》。
  • 9. 胡寶林,2004,<維也納-凝固的華爾滋>,建築師雜誌,349+350期:86-91。

F. 報章雜文

  • 1.   胡寶林,1995年1月8日,<上帝子民與人口的戰爭-對開羅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的反        思>,《教友生活週刊》
  • 2.   胡 寶林,1995年6~10月十篇,<環保加油站專欄>,《中國時報家庭版》:<自助          餐盤自助到底>、<送君到巷口>、<吃 環保素愛子孫愛地球>、<出門請帶水壺>、<          期待前衛的校園環保>、<要一條大街玩跳蚤>、<用扇子和 電風扇愛地球>、<如果          有一條腳踏車專用道>。
  • 3.   胡寶林,1995年7月2日,<陪孩子看蠟筆小新>,《中國時報42版》。
  • 4.   胡寶林,1995年7月9日,<偶爾飆舞不夠,我們要周日徒步街>,《聯合報11版》
  • 5.   胡寶林,1995年8月13日,<21世紀都會環保危機>,《工商時報,工商都會版》。
  • 6.   胡寶林,1995年8月13日,<注重社區道路的人性化設計>,《中國時報11版》。
  • 7.   胡寶林,1995年9月1日,<別作無腦蝸牛>,《中國時報46版》。
  • 8.   胡寶林,1995年10月,<社區巷弄的回收>,《學前教育,18卷,8期》。
  • 9.   胡寶林,1995年12月8日,<把生活的愛找回來>,《中國時報》。
  • 10. 胡寶林,1996年9月22日,<尋找都會桃花源>,《中國時報46版》。
  • 11. 胡寶林,1999年11月14日,<孩子長大,長不大的家怎麼辦?>,《中國時報3 版》
  • 12. 胡寶林,1999年12月12日,<藝術開放教育從玩耍開始>,《中國時報38版》。
  • 13. 胡寶林,1999年12月26日,<居家佈置影響孩子一生的品味>,《中國時報35版》
  • 14. 胡寶林,1999年12月28日,<佈置餐廳關懷社區>,《中國時報35版》。
  • 15. 胡寶林,2000年2月20日,<營造一個幸福家庭溝通的舞台>,《中國時報38版》。
  • 16. 胡寶林,2000年3月9日,<大玄關變藝術走廊>,《中國時報35版》。
  • 17. 胡寶林,2000年3月16日,<客廳可以是談心角>,《中國時報35版》。
  • 18. 胡寶林,2000年3月31日,<化和室為唐室>,《中國時報35版》。

G. 建築、室內設計、景觀與社區營造作品

  • 1. 台北市私立道明外僑學校校園新建工程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2003-          2017) 
  • 2. 中壢市中原芳鄰成長園/社造中心,(2004)。
  • 3. 中原大學校慶五十週年校園新氣象計畫--警衛室及懷恩廣場整建工程,(2004-2005)。
  • 4. 中原大學楓香詩園-教育部創意校園空間營造,(2004-2005)。
  • 5. 台北偶戯館, (與樣房顧問工程公司共同設計) ,(2005)。
  • 6. 台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室内設計, (與沈僥宜共同設計) ,(2005)。
  • 7. 中原大學設計合院生態村-教育部創意校園空間營造計畫,(2003-2004)。
  • 8. 台北市東吳大學城中校區遊藝廣場室內設計 (與樣房顧問工程公司共同設計) ,                 (2004)。
  • 9. 台北市達人女子高中新建地下禮堂及廣場工程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          (2003-2004)。
  • 10. 台北市達人女子高中學生宿舍工程,(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2004-               2005)。
  • 11. 楊梅來恩幼稚園新建工程(原室內設計公司) (2004)
  • 12 台北洪公館,(與空間新象室內設計公司共同設計) (2003)。
  • 13. 南投縣政府委託「美化家園計畫」集集鎮陳慶仁故居(清水花園)歷史建築修繕工程         (與廖明彬共同設計),(2002)。
  • 14. 內政部營政署城鄉風貌改造方案「鐵道桃花園」桃園市六車站廣場新風貌規劃,              (2002)。
  • 15.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館整建設計工程, (2002)。
  • 16. 花蓮海星國小新建工程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2001-2003)。
  • 17. 苗栗泰安鄉梅園國小災區校舍重建工程 (與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2000)。
  • 18. 花蓮海星高中校園規劃暨國中部增建大樓設計 (與喻肇川及黃孟偉建築 師共同設              計),(1998-2000)。
  • 19. 楊梅中華汽車公司附設托兒所室內設計 (與空間新象室內空間共同設計), (1997)。
  • 20. 花蓮維康坊餐廳。 (1996)。
  • 21. 花蓮曾律師宅。 (1996)。
  • 22. 花蓮周宅,(1997)。
  • 23. 台北市永康公園暨周邊地區規劃設計, (1985-1995)。
  • 24. 奧地利沙勒宅, (1993)。
  • 25. 台北胡宅,(1998)。
  • 26. 中壢胡宅,(2003)。

畫展
1969-台南市社教館首次個展
1971-瑞士蘇黎世市立藝廊(Stadtische Galerie)個展
   瑞士蘇黎世市藝術家年展於坎斯巴(Züspahalle)大會堂
1972-瑞士蘇黎世藝術家優選展於穹頂(Galerie Helmhaus Zürich)藝廊
   瑞士蘇黎世藝術家年展於工藝博物館(Kunstqewerbe Museum)
1973-台南、台中、高雄美國新聞處巡迴個展
1974-瑞士湖爾市卡夫曼畫廊(Galerie Angelika Kaufmann, Chur)個展
1976-台北市省立博物館草根詩畫展
1978-維也納波爾浩斯中心(Porhaus, Wien)救濟柬越難民義賣個展
1979-台北歷史博物館中國海外畫家展
   比利時布魯賽爾金龍畫廊中國畫家聯展
1981-維也納克利畫廊(Kleine Galerie, Wien)個展
1982-台北美國文化中心個展
1983-台北來來藝廊藝術上街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美的廣場」表演藝術
1984-台北市立美術館「國外藝術家聯展」
   德國科隆柏格斯井邊畫廊(Galerie am Brunen Köln)個展
   台北華明畫廊個展
1985-台北福華畫廊四人展
1986-基隆市「明日遠景」表演藝術
1988-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Hochschule fur Angewandte Kunst, Wien)展覽廳個展
1989-澳洲雪黎濱海咖啡畫廊個展
1990-獲奧地利克諾阿那(Theodor Kroner Preis)總統藝術獎
1991-維也納亞非學院(Afro Center, Wien)畫廊個展
1992-維也納柯錫捷畫廊(Galerie Kosizek, Wien)個展
1992-台北飛皇藝術中心個展
1995-台北中華民國第一屆水墨畫展-台北中正藝廊
1996-台北清香書院「水墨畫家」家庭五人展
         南京江蘇省美術館現代水墨巡迴大展
         武漢湖北省美術館現代水墨巡迴大展
         台北國父紀念館現代水墨巡迴大展
2001-台北中正藝廊中華民國第三屆水墨畫展
2004-德國慕尼黑建築師畫廊個展
2005-入選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抽象抒情水墨」專書(文建會)
2005-中壢芳鄰成長園募款個展
2006-台灣21世紀畫會巡迴展於青島
         慕尼黑史坦寶銀行畫廊(Galerie Kreissparkasse Starnberg, Munchen)個 展
2007-中原大學校友師生聯展於中原大學藝術中心
2008-台灣21世紀畫會年展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2009-莫拉克88 水災網路募款水墨展
2010-澳洲雪梨潮州會館個展
2010-中原大學藝術中心個展
2011-台中勤美樸真CMP Block 與廖偉峰、劉克鋒三人個展
2011-台北東吳大學游藝廣場退休繪畫建築個展
2016-維也納藝術家協會Künstlerhaus畫廊繪畫建築個展
2019-維也納美德林社區博物館Meidling Bezirkmuseum 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