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館整建設計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館「愛樓」整建設計,(2002),胡寶林設計
The Renewal of Department of Interior Design , Chung Yuan University , Design by Boulin H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原大學設設計系由信、望、愛三棟宿舍中之愛樓改建而成,使用了近十六年後多處損壞,外觀造型單調,形如廢棄工廠。三棟建物之合院廣場,中間以一圍牆相隔,另兩棟仍續使用為女生宿舍。

本工程由胡寶林系主任向學校申請修繕費用兩百萬元,另舉辦師生畫展義賣得款捌拾餘萬元用為整修經費。工程範圍包括入口、戶外景觀、廣場、大棋盤、花架、網羽 球場、三角形生態池、小菜園、香草花園、畢業柱、石桌、庭園燈;室內則包括入口咖啡教室擴大、新吧台、演講小舞台、側樓梯改為舞台樓梯、側門入口「星光 牆」及旗桿、新陽台、二樓乒乓平圖廳及展示廳、辦公室綠化休憩空間等。

本工程之設計係以「生活大教室」概念出發,期望營造一個學習與咖啡、打球、下棋、休憩的生活不再分割的教育場所。系館改建後,形成有花香鳥語、菜圃、風雲、魚躍、咖啡、吃、喝、日夜均留得住師生的場所精神(The Spirit of place),戶外小組討論、評圖的氣氛,變得活潑。
本 工程係結合課程,讓師生參與設計及實作進行。譬如戶外植物與植栽課程結合舉辦生態農場工作坊,沉木座椅及畢業柱與「家具設計」課程結合,大棋盤的磁磚及棋 子與「色彩學」結合,吧台及大廳的燈具、佈告欄係與「室內設計」課程實作週結合,「星光牆」選色命名和側牆洗石子工作縫裝飾是透過競圖和參與式設計討論。 本設計和改造的策略是經過數年不斷討論改造,用海德格(M.Heidegger)的建、居、思(Building,Dwelling,Thinking) 建造現象學的哲學(philosophy of phenomenolopy),邊造、邊住、邊討論思考再一次改造的循環模式進行。
本工程的設計者是空間為一個「場所精神的催化器」(a Catalysatory of Genios Lou),希望一個系館的改造和維護像一個大家認同的社區總體營造。

背景與基地條件


1. 系館改造歷史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創系十六年,系館係由三棟女生宿舍之一棟改造而成,樓層共三層,總樓地板面積為1482平方公尺,呈一字形長條中走廊簡單配置,頭尾共 兩座樓梯。一樓為入口大廳、演講教室、六間四年級專用工作室及一間小型木工教室;二樓一間評圖廳、一間教室及一間研究生工作室,其餘為系辦公室及教師研究 室;三樓為二間研究生小教室、電腦教室、色彩實驗室及一年級工作室。各層尾端均配置男女廁所。
系館戶外空間共1575平方公尺屬「三不管」之公共空間,緊鄰女生宿舍二米二高度之紅磚牆,五分之一面積為綠地,其餘為破舊水泥地及朝南入口洗石子地磚。

設計說明

「以問題與潛力化為前衛性之設計課題」

1.以「走出教室,回歸真實」的教學特色為潛力回應空間匱乏問題系館之室內設計系形象為優先迫切之第一設計課題,然而形象之創造應非僅在乎美容或美化。首 先從學術與教育之觀點切入,做為設計專才培育之室設系形象應符合時代精神且兼具挑戰性及前衛性之表現。所謂前衛性,即基於批判理論中的否定批判,其主旨不 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簡言之,即是「對現存秩序的批判是以對這種秩序的意識之批判為開端」。系館形象應超出設計科系之形象而外射一股文 化批判,蘊含改變意識,改變教育秩序的表現。中原室內設計系經歷近數年來實踐一種開放教育的「走出教室」之教學特色,許多課程,尤其是設計主科,在每週一 全天,每小組八~十人的優厚條件下,已打破了一貫的所謂上課「到校」、「點名」、或僅靠「幻燈片」影象講解的單向教學方式。老師帶著小組學生到庭園、到個 性餐廳、到美術館、到古蹟……等實地體驗上課,已漸成傳統。因此,此次藉整建過程,本系就大膽喊出「走出教室,回歸真實」的教學研究特色。室設系有嚴重空 間匱乏的問題,新的開放教育觀主張「無圍牆的教室」,後現代的教育觀主張「非學校化的教室」,這此空間匱乏的缺點,正可以室設系「走出教室」的教學特色來 轉化問題成為打破圍場的動力和潛力。

2.以廿一世紀生態文化遠景為依歸的綠色設計另一設計之上位課題為本世紀任何領域都不能逃避的生態議題。在設計的領域有所謂綠建築及綠色設計。綠建築的第 一線應是省能設計,但廣義的綠色設計卻包括環保、垃圾減量、無毒塗料、中水再用、經濟植栽、生態農園及多元族群的人文生態等。在本設計中希望能以學術的專 業及社團之組織來推動此一綠色設計之主題。

3.把系館整建及管理當作社區總體營造去運作社區的最佳定義為「生命共同體」,亦即以共同生活的團體人之共同意識為成功之社區營造。社區總體營造已在台灣 有十多年之普及觀念與實踐,所謂「總體」即包括文史、親子、環保、終身學習……等等群社生活總體。校園是一個成員密切共同生活的社區,有許多教學、學習、 研究及休憩的問題需要共同溝通。一般的校園系所都不似一個社團的運作,甚至有時是師生對立。因此用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與學生的系學會共同組成核心工作 室,把教改的問題和日常生活的環境當做一個有共同意識的課題去「全民」參與,是值得嘗試且重新思考的教學輔導工作。

室設愛樓星光牆

因側門照壁為校園端景,其設計理念即以公共藝術手法呈現,要與側牆材質成對比,且有醒目色彩塑造焦點。經設計者與學生設計小組之研商,確認照壁材質為沖孔網板烤漆,並於公開說明會中提出以下設計之模式語言:

‧輕質鋼構沖孔板烤漆
‧側門陽台延伸為突出瞭望台式輕質陽台
‧鐵板系旗認同意象旗桿
‧照壁正面長座凳(木質免漆)
‧照壁玻璃洞窗借景
‧夜間照明沖孔板背光,取名「星光牆」

關於「星光牆」之色彩選擇,係用數種色彩布條懸掛一週,並與師生討論,最後選擇桃紅色的女性色彩,因室設學生陰盛陽衰。

星光牆之整體造形設計及照明形成地標性意象,尤其長凳座椅吸引學生於門口停留,形成場所精神的催化,原設計只有向外牆面有座椅,完成後經觀察又增添向內牆 面座椅,始完成場所精神之塑造。星光牆之色彩及鋼構系旗醒目,面對大片草地,時常舉行音樂會(在陽台上唱歌劇)、放電影、畢業典禮等活動,經宣傳後又曾為 連續劇及婚紗攝影公司造訪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